• <small id="kgggy"></small>
  • <code id="kgggy"></code>

    漁夫與貝

    您當前位置:首頁 > 貝說未休 > 漁夫與貝
    貝館貝藏貝人貝語漁夫與貝學螺裝貝
    紐約市敲碎了5000個馬桶只為拯救牡蠣
    來源:www.linstic.com 時間:2018-01-18點擊數:載入中...

    幾個世紀前,紐約市的海岸邊生活著無數的牡蠣。根據《大牡蠣》一書的作者Mark Kurlansky估計,在整個17世紀,每兩只牡蠣中,就有一只曾生活在紐約海灣。然而,這樣的盛況并沒有維持下去。

    荷蘭殖民者鼓勵大量販賣牡蠣,接著人們開始過度捕撈。上世紀二十年代,水體污染給紐約市的牡蠣養殖場帶來了致命一擊,以致于紐約市長辦公室宣布牡蠣已經“功能性滅絕”。

    但是在英國音樂家安德魯·洛伊德·韋伯的不懈努力下,牡蠣并沒有死絕。雖然海灣仍然受到過去污染的困擾,但是1972年的“清潔水法”已經讓水體干凈了很多,減少了大量塑料碎片。到2014年,在一些最密集的海床上,牡蠣數量已經高達每平方米9只。2016年9月13日,紐約市環保局和市長白思豪聯合宣布了有史以來的牡蠣安置計劃(俗稱“10億牡蠣計劃”)。

    該計劃將使用5000個廢舊馬桶的碎片,50000只鮮活貝類和100萬美元經費。輔以老蛤和老牡蠣的殼,這些拆卸自公立學校衛生間的馬桶碎片將被投入到牙買加灣的海底,作為軟體動物的新定居點。

    “牡蠣養殖床將服務于多種目的,保護我們的濕地免遭侵蝕,自然過濾水體,給海洋生物提供住所”,白思豪在新聞發布會上說,36000個成年和幼年軟體動物已經被投放在沿著海灣的85個漂浮的籠子里。

    在成年動物產卵之后,海洋生物學家們預測這些后代將往下滴落至這片人造牡蠣床上,并在此繁衍生息。它們在獲取食物和養分的同時,可以將過濾水中的污染物,讓牡蠣礁更能吸引本地牡蠣和其他海洋生物。

    沒錯,牡蠣有非常強大的凈水功效。

    生活在岸上的紐約市民也將感謝這些牡蠣,不是因為這些即將定居在此的雙殼類動物,而是因為它們的不規則分部可以吸收海浪的沖擊,可以減少風暴潮多達一半的能量。 

    在投放牡蠣之后的兩年中,環保主義者將會監測牡蠣床的酸堿度、鹽度和其他屬性。根據這一牡蠣礁的伙伴計劃「億萬牡蠣項目」,紐約將坐擁1900萬只再生的牡蠣。該市先定了一個可以達到的小目標,隨著未來數周漂浮籠的投放,這50000只牡蠣將成為億萬大軍的先行者。

    據悉,牡蠣可活幾百年,而古代牡蠣的壽命則要再長四倍(根據化石的年輪推算)。牡蠣是雌雄同體的生物,起初為雄性,長大后變為雌性,且活得越長繁殖能力越強。而且,牡蠣對調節生態平衡貢獻巨大。但大量牡蠣因味美營養高而被過早食用,導致其在生態環境中的數量急劇下降。所以,科學家們才不得不呼吁應控制對牡蠣的捕獲。

    (本文轉自網易科技) 

    • 貝殼這些讓人驚艷的文化歷史

      原來馬爾代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, 當地人采集貝殼, 堆積如山, 待貝殼里面的肉腐爛后, 將貝殼洗凈, 然后販賣給暹羅(今泰國)、榜葛刺國(今孟加拉)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。

      ______
      UPDATE:2022.06.24MORE >
    • 貝雕藝術欣賞

      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, 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、形狀, 經剪取、車磨、拋光、堆砌、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、半浮雕、鑲嵌、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。

      ______
      UPDATE:2022.05.09MORE >
    KlopRnEV2viCTALd/eg3DGupE8TQYNE6gdF8RBGC7WautYNt85gpB9oqsZ3Parzwi6nuLiLpaJrtw5hxGJweCn1kHH+23Bl17rAxJeB/kCt+Sl9xVKqaMyCTT7kTiO260OhH88lB3KOStNmJAKVtOPUDGQ6R7Kn3 55444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