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small id="kgggy"></small>
  • <code id="kgggy"></code>

    行業新聞

    您當前位置:首頁 > 螺里貝說新聞頻道 > 行業新聞
    行業新聞熱點新聞
    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
    時間:2022-04-02點擊數:載入中...

    沿海的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, 曾發生食用后導致的消費者中毒事件。為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, 特提醒消費者關注以下食用貝類風險。
    赤潮中有毒藻類導致貝類蓄積毒
          貝類本身不產生毒, 但貝類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, 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貝類毒。貝類毒無色無味, 主要貯存在貝類體內消化器中, 呈自由或結合狀態。盡管貝類毒對貝類無害, 但人食用染毒的貝類后, 貝類毒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人中毒。

          貝類體內毒含量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, 尤其是在赤潮發生時, 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。近幾年發現的高風險貝類主要是貽貝(又叫海虹、淡菜等), 其次是牡蠣、扇貝、蛤蜊等濾食性貝類。

    食用貝類

          購買和食用貝類需注意三點:
          貝類毒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, 因此無法通過貝體顏色和氣味等判斷是否已染毒。煎炒、水煮等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。所以, 有效預防和及時醫療貝類毒中毒很重要!
          一是科學吃貝類。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, 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。食用后如出現惡心、嘔吐、腹瀉、四肢肌肉麻痹等癥狀, 要立即趕往醫院療。
          二是注意捕撈地。沿海地區居民不要在赤潮預警期間“趕?!贝驌苹虿墒澈.a品, 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(如電廠冷凝水、生活污水)附近海域采集、捕撈海產品
          三是把好購物關。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, 盡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, 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。

    • 貝殼這些讓人驚艷的文化歷史

      原來馬爾代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, 當地人采集貝殼, 堆積如山, 待貝殼里面的肉腐爛后, 將貝殼洗凈, 然后販賣給暹羅(今泰國)、榜葛刺國(今孟加拉)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。

      ______
      UPDATE:2022.06.24MORE >
    • 貝雕藝術欣賞

      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, 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、形狀, 經剪取、車磨、拋光、堆砌、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、半浮雕、鑲嵌、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。

      ______
      UPDATE:2022.05.09MORE >
    DyYVD9ad9YRCYj6NicqR/GupE8TQYNE6pN9aoDdTflon0N/bMEhV5WtLjvPL+DG86PPq4MkQ1wIdYtqVMOWiYmCK2m8G3+0VbUDNQpD/U4vFy6dKAWEDTjfDmnCDLkeALkBkOIY3WCNgyKyiE9mgzg== 5544444